中央财经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16-11-22 浏览次数:

中央财经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中央财经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是未来五年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校师生共同的行动纲领,也是促进学校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实力、科研能力、师资队伍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依据。  

“十三五”时期是中央财经大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期。2004年,学校确立了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分“三步走”,每五年上一个台阶。经过十年建设,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大幅提升,办学能力进一步增强。20153月,《中央财经大学章程》通过教育部审核并向社会公布,再次明确提出要把学校建成国际化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名校。20159月,中国共产党中央财经大学第六次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提出了未来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五大战略、两大保障建设等重要举措,为学校继往开来描绘了蓝图。  

十三五时期是中央财经大学加快发展、把握未来的机遇期。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国家正在积极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高等教育领域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总体方案,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新时期,这为我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指出了明确方向。特别是在教育部、财政部和北京市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正在努力加快建设中央财经大学沙河校区,新校区建设将解决长期困扰学校办学空间不足的问题。办学空间拓展为学校丰富教育教学资源,跨越性提升办学水平提供了条件保障。  

“十三五”时期是中央财经大学锐意进取、争创一流的内涵发展期。在面临重大机遇的同时,学校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无论在办学条件、学科布局、教师队伍、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上,还存在诸多不足,要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就必须脚踏实地、直面挑战、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十三五”期间,学校将通过全面推进“精英教育、协同创新、人才强校、国际化办学和依法治校”五大发展战略,在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国际化、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推动重大课题研究与基础研究,以及回应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等关键问题上实现突破性进展。  

力争经过“十三五”建设,学校以“卓越”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逐步形成经管法交融、其他学科相互支撑的学科格局;形成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放式学术平台,汇聚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学者,产出更多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贡献的科研成果,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初见成效。  

一、现有基础与主要挑战  

(一)现有基础  

“十二五”期间,学校按照“改革创新、内涵提高、特色强校”的发展方针,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事业的各个方面均取得了巨大进展和显著成绩。  

1.办学规模适度增长,招生就业持续向好  

“十二五”期间,学生规模适度增长,2015年全日制在校生15251人,其中本科生 10040人,比2010年增长20.54%;硕士生4313人,比2010年增长33.36%;博士生678人,比2010年增长24.49%。本研招生比由20101.40:1发展到20151.29:1,本研在校生比由2010年的2.21: 1降低为2.03 :1 。生源质量稳步提高,本科生录取分数名列全国高校前列;硕士生来自全国重点院校的生源比例有较大增长。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7%左右。2015年我校全日制本科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的比例达到50.69%,比2010年增长了13.5%  

2.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十二五”期间,在本科层面,学校深入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实施“专业提升计划”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生层面,学校制定实施了《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综合改革方案》,率先举办经济类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以教育部工商管理、会计、法律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抓手,以资产评估、保险硕士专业学位全国教指委秘书处建设为依托,发挥我校在财经类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十二五”期间,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和北京市级教学成果奖10项;拥有国家级和北京市级教学团队10个;新增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总数增加到8个;新增7名国家和北京市教学名师奖,总数增加到14名,新增双语教学示范课、在线开放课程等13门;16本教材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获批国家级法学教育实践基地和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获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评全国首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认证最高等级A级成员单位。  

3.学科专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建设成绩显著  

“十二五”期间,学校初步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为宽口径培养财经高端人才创造了良好条件。本科专业数从41个增加到50个;学术硕士点从42个增加到76个;专业硕士点从10个增加到13个;博士点从17个增加到31。学校通过国家“985工程经济学与公共政策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和“211工程建设,创新学科建设体制机制,提升国际化水平,经管类等重点学科的整体实力明显增强。2012年我校“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学校现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0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会计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拥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统计学一级学科,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世界经济二级学科和经济信息管理、跨国公司管理交叉学科等北京市重点学科。在2012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优势学科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新兴学科实力日益增强。  

4.科研项目和经费大幅增长,科研水平显著提升  

“十二五”期间,学校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2013项,科研经费达 35923.32万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69倍;学校承担纵向课题598项,较“十一五”同期增长98.67%,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3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9项;承担横向课题1415项,科研经费17198.42万元,较十一五同期增长84.03%SCI收录论文373篇、SSCI收录论文447篇,较十一五同期分别增长176%249%;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66项。  

5.教师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队伍结构显著优化  

2015年,全校专任教师1153人,比2010年增加24.8%。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从2010年的59.6%增加到2015年的70.2%;获得海外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从20108.1%增加到2015年的11.69%。教师职称构成趋于合理,全校共有教授264人,副教授428人,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占比达到60%。教师在各年龄段的分布更加合理,教师平均年龄41岁,45岁以下专任教师占比达到65.45%  

学校通过实施人才项目、设立人才特区等措施引进高端人才。学校拥有各类国家级人才入选者66“十二五”期间,学校聘请8名国际知名教授担任学院、研究院院长或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面向海内外共引进教授5名、副教授13名,新增各类国家级人才入选者3人、“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4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7人和政府特贴专家6人。  

6.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国家重要智库地位日益凸显  

2012年,学校成为教育部、财政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同年9月,学校成立了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成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省部社科研究基地增加到3个。  

“十二五”期间,学校通过扶持青年科研创新团队,设立科研实验区,支持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科研培育项目,有41篇研究与咨询报告被各级政府采纳;《中国人力资本指数分析报告》《公共财政研究报告》《中国税收发展报告》、《中国银行业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指数报告》等多部研究报告广受关注,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学校作为财经创新创业基地的作用进一步发挥,科技金融产业园成为北京市政府重点建设项目,在园企业360家,注册资本金累计49.3亿元,其中学校在校生的入园创业企业已有40多家。学校推进继续教育项目的专业化、高端化和国际化,合作举办各类高端培训项目共计470余项,培训了来自 86个国家的421位从部级到科级的政府财经官员,培训总数增加到近800人,为学校赢得良好的办学声誉。  

7.国际交流稳步拓展,海外影响不断扩大  

“十二五”期间,我校与世界153所知名高校和机构开展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比十一五期间增加了37所;有1639名学生赴海外长期学习或短期交流,471名学生公派出国留学攻读学位或联合培养学习,121人次教师长期出国进修,教师中具有海外访学留学经历的比例从2010年的26.5%增加至39.7%;有6名校领导、65名中层管理人员接受了海外培训;通过开展各类引智项目,引进外籍教师到我校讲学或从事合作研究共2000余人次。  

学校举办了全球货币体系改革国际学术会议等80余场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校通过了国际工商管理硕士协会(AMBA)认证与再认证;精算学专业8门课程获得英国精算师协会的认证;保险学专业获得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专业协会认证;与荷兰蒂尔堡大学合作举办金融学专业博士学位教育项目,与美国史蒂文森理工学院合作举办项目管理硕士学位教育项目,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合作举办学士学位教育项目并建立海外学术研究机构;2013年,学校与巴西伯南布哥大学合作成立孔子学院,2014年获评国家示范孔子学院建设基地。这些都进一步扩大了我校的海外影响力。  

8.办学经费持续增长,办学空间和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十二五”期间,我校累计总收入达50.20亿元,是“十一五”期间21.97亿元的2.28倍;“十二五”期间学校接收捐赠收入累计达到1.79亿元,是“十一五”期间捐赠收入的5.08倍,有力地支持了学校事业的发展。    

“十二五”期间,学校沙河校区新增建筑面积91520平方米,累计完成218404平方米,约建成规划建筑面积的43%,其中建成宿舍楼8栋、教学楼1栋、图书馆1栋、食堂1栋、专业实验室65个,完成了体育场配套工程,多媒体教学教室增加到196间,通过两校区办公资源调整新增学院办公用房102间,教师办公条件明显改善。2013年学校获得昌平高教园区安置房和公租房1265套,教职工住房条件获得较大改善,解决了无房教职工的安居问题,为学校未来几年人才引进提供了有力的住房条件保障。  

学校固定资产由2010年的11.64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6.78亿元,其中教学、科研辅助仪器设备值已达1.04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180.38万余册,较2010年提高31.85%,电子图书380万册,初步建立专业主文献库和学科服务平台。学校信息化建设投入近5000万元,实现了两校区双路万兆互联以及办公区域和室外无线网络全覆盖。  

9.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稳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长效机制不断完善  

学校以《中央财经大学章程》制定为契机,总结办学理念和发展历史,明确办学使命、特色、管理体制以及师生权益等重大问题。20153月,凝聚全校智慧的《中央财经大学章程》经教育部核准生效,成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学校依据章程对校内管理制度体系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废、改、立。  

“十二五”期间,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增加了经费投入,形成了以主题教育、学术科研、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化交流、艺术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学校着力推进平安校园建设长效机制,2015年顺利通过首都高校平安校园创建检查验收。  

10.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  

学校党委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通过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健全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提高对学校工作科学谋划能力,增强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学校以践行群众路线服务师生,弘扬优良作风实干兴校为主题,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查摆四风问题和根源,形成了整改方案、专项整治方案和制度建设计划,建立了整改工作责任制,加强作风建设。  

严格干部选聘工作,采取竞聘上岗和选聘选任相结合的方式顺利完成第八轮中层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加强干部培训和考核,一批德才兼备、思路清、能力强、肯奉献的干部走上中层领导岗位,干部队伍整体结构趋于年轻化和专业化。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落实校院两级“三重一大”制度,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其中“专家监督模式”获得北京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奖”。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全员育人工作机制,健全课外学生发展支持体系,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系列教育活动。2名辅导员荣获北京高校“十佳辅导员”称号和“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3个班级获评北京高校十佳示范班集体。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学校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诸多成就,但距离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仍有较大差距,还面临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沙河校区建设进度需进一步加快,办学资金筹措需进一步加强,制约学校未来发展的资源瓶颈需逐一破除。  

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且具备国际影响的学科不多,还不能完全支撑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需要,法学、人文学科、理学和交叉学科的建设步伐需进一步加快。  

活跃在国际学术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的一流学者、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偏少,需要大力引进和培育。  

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能力依然不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  

科学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具有重大国内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不多。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进一步强化。  

(三)发展机遇与挑战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处于复杂、深刻的变动之中,全球化、信息化和新技术革命正在深入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发展方式,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教育和科技作为推动增长、调整结构的重要支撑。  

从全球形势看,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要求我国要承担起更大的国际责任和国际义务。我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银行,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全面“走出去”战略,都需要培养更多的国际化高素质拔尖人才和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来支撑,需要产出更多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作为基础。  

从国内形势看,未来五年是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科学与技术、人才三个发展规划纲要的收官阶段,也是教育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最后攻坚阶段,党中央制定了“四个全面”的发展战略布局,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方案》《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等重要发展规划。这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高校能否紧跟社会发展步伐,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校科学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牢牢抓住“十三五”这一重大发展机遇期,将学校的改革发展放在全球化、信息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战略全局中,放在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科技需要中,放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阶段、新使命和新导向中谋篇布局,做好顶层设计,汇聚各方力量,向着建成有特色、多科性、国际化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迈进。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科学研究为引领,以服务国家和社会为己任,以传承和弘扬先进文化为使命,按照深化改革、创新驱动、依法治校的思路,深入推进精英教育战略、协同创新战略、人才强校战略、国际化战略和依法治校战略,着力加强党的建设,着力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走出一条具有中央财经大学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之路。  

(二)基本思路  

始终牢记“一个目标”——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将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多科性、国际化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努力成为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名校;  

深入推进“五大战略”——精英教育战略、协同创新战略、人才强校战略、国际化战略和依法治校战略;  

着力加强“两大建设”——党的建设、基础能力建设;  

持续做好“三个抓实”——抓实改革、抓实协同、抓实管理。  

三、主要目标与预期指标  

(一)主要目标  

——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精英教育培养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不断开创新思路、探索新做法、取得新成就;优秀教学团队、精品课程、重点教材、专业实验室等教学基础建设持续扎实推进;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教学方式方法等内涵发展更见实效;转专业、辅修、跨专业学习、质量监控等教学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学位论文水平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国内外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学科整体实力进一步提升。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形成经管法交融、其他学科相互支撑的格局。优势学科实力进一步加强,应用经济学力争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保持或进入国内领先行列;基础学科和新办学科加强提升,新兴交叉学科加快发展。  

——科研能力进一步提升。产出若干项具有重大学术影响的理论成果和对国家发展具有重大贡献的应用成果。协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思想库和财经智库建设取得重要成果。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和协同创新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基础研究、跨学科研究得到显著加强。国内外发文的数量和质量均大幅提升。  

——队伍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确立一套人才分类发展战略与计划,本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和高端人才、海外优秀人才引进均取得重大进展。教师队伍和管理服务队伍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才工作机制、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更加完善,更加有利于教职工队伍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形成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平台,汇聚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学者,产出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师队伍和管理的国际化水平均大幅提升。  

——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坚持依法依章办学,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坚持师生为本,进一步完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体制机制;坚持学术自由,制定和完善各类学术组织的章程,探索落实教授治学的有效机制;健全对内对外信息公开制度,主动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监督。  

——基础能力建设实现跨越性提升。加快沙河校区建设进度,办学空间大大拓展,办学经费大幅增加,各项基础设施基本满足办学需求;充分运用云计算、虚拟化、移动互联等先进技术创设优良的育人环境,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对教学科研活动的支持水平,创建一流的教研环境,为教学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供技术支撑。  

——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群团组织建设,激发师生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凝聚全校教职工力量,推进学校改革发展。  

(二)预期指标  

1.学生规模  

2020年,全日制在校生(含留学生)总规模为180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10600人左右,硕士研究生5100人左右,博士研究生800人左右。留学生人数占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约为10%左右。规模增量主要用于与国外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开展实质性合作办学、留学生教育。  

2.人才培养  

建成多个具有示范意义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精品课程达到总课程的50%,全英文课程数量达到总课程数量的10%,经典类课程总数达到40门左右,高质量在线开放课程50门左右;在全国有影响的教学团队达到20支左右;在校学习期间具有海外课程学习经历的学生人数达到在校学生总数的10%;在全国有影响的博士学位论文达到10篇左右;接收硕士生推荐免试比例提升到20%左右,博士生硕博连读比例提升到40%左右,内地硕士生、内地博士生招生中来自重点院校毕业生比例提升到60%;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保持领先水平。  

3. 学科建设  

在国家政策许可条件下,新增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3个,新增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3-5个,经济学与商学力争进入ESI1%。马克思主义学院力争进入国家重点建设行列。  

4. 科学研究  

思想库建设取得重要成果,在国家发展重大问题上发挥更大的政策咨询和思想引领作用;建成更多战略性高水平科研平台,力争进入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高校行列;学术专著、论文质量进一步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精品和创新成果进一步增多;SSCISCI年度发文量均达到200篇以上。  

5. 队伍建设  

教职员工规模达到2000人左右,其中,专任教师规模力争达到1400人左右,生师比逐年下降,教师以外专业技术人员约200人,管理职员约400人;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力争达到80%,具有海外大学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18%,中青年教师中有半年以上国际研修经历的比例达到30%以上;各类国家级人才称号和重要省部级人才称号获得者数量达到100人左右。  

6. 办学条件  

校区校舍总面积力争增加16万平方米左右;图书馆纸质文献和数字资源馆藏量显著增加,建成设施先进、服务一流的现代化图书馆;专业实验室配套设施和管理制度更加完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体育场馆总面积满足教学需要;信息服务和保障满意度显著提升。沙河校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校区功能日渐完善。  

四、重点工作  

(一)人才培养  

大力推进精英教育战略。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深入贯彻求真求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作用。以“精英人才”为核心构建人才培养体系路线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精湛的专业知识,具有卓越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的精英人才。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科阶段,大力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制定教育教学专项改革方案,明晰精英教育战略的规划设计、实施路径和主要举措。参照国家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统筹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推进校内外导师制、暑期学校、小学期制度、教学方式方法创新等,实现培养模式创新;整合相近学科、专业的课程资源,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体系,增强通识课程建设,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通过国内外联合培养、学生出国访学等机制,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研究生阶段,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着力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进一步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完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加强经典名篇名著的教学、学习与研究,强化学术训练与写作能力培养;完善博士生中期考核与淘汰分流机制,逐步建立支持博士生、硕士生面向学科前沿开展原创性研究的激励机制;提升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水平,探索建立全英文硕士项目,力争每届研究生到海外攻读学位、联合培养和学术交流的比例达到20%。专业硕士生培养,坚持需求导向、应用导向,以创业创新能力为中心,聘请相关行业专家加强课程建设,完善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强化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细化双师型导师队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具体工作机制和考核约束机制。  

——推进课程、教材和教学团队建设。按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要求不断提升课程标准,加大精品课程、全英文课程和经典类课程的建设力度,统筹制定“教育+互联网”发展规划。充实完善博士点学科专业主文献库制度,建设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高水平教材和专业教学案例库。实施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建设10支左右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优秀教学团队。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提升思想引领力,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以学生学习成效、体验和满意度为导向,改进和完善教与学的评价机制;不断改革创新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鼓励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开展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试点改革;强化课业和过程训练,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需要,新建及改造具有专业特色、技术领先、功能多样的新型实验室,促进学生开展自主探索性实验学习活动。加强教学科研软件和数据资源建设,统筹建设云计算平台和云实验室,完善高性能并行计算环境以适应海量数据处理的需求。重点建设学生调查研究基地,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研究项目。  

——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完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建设创新创业文化,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等,将创新创业教育推向深入。全面普及创新创业教育,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习或实验计划。  

——加强教学管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着力提高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严格教学业务过程管理,规范质量控制环节,完善分流与淘汰机制,强化制度执行;完善学生评教、评课、评学和评管理服务调查,健全教学质量监督、反馈和保障体系;强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加强学生工作。强化全面发展和全员育人理念,适应学生代际特征和群体特点,构建高效专业的学生工作队伍和科学精致的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强化全过程和全方位理念,完善学生学业发展支持体系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建设创新、诚信、科学、人文融合的第二课堂文化活动体系;完善全日制学生奖助体系和学生荣誉体系,使学生学有所助、学有所长、学有增值。  

——加强招生就业工作。结合国家招生制度改革进程,加强招生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的融合度,完善校院共建和师生共同参与的招生工作体制机制。巩固和提高本科新生的生源质量,充分发挥学科专家在科学选拔人才中的作用。通过校内外推荐免试等方式,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实习市场的开拓和维护机制,建立健全创业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体系和就业工作评价体系,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二)学科专业建设  

以创建世界一流学科为核心,完善布局,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打造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按照学科发展规律,分层分类做好学科发展规划,明晰各层次学科建设的目标、路径和配套措施,完善学科带头人培养体系,建立学科带头人和教师是学科建设主体的配套制度,实施代表作考核制度,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重要作用,使所有学科十三五期间在现有基础上提高水平、上层次。  

——优先重点,促进优势学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制定建设规划和总体方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推动我校优势学科快速发展。以学术前沿问题与经济社会重大需求为导向,重点建设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法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优势特色学科群,早日跻身世界一流。  

——强化支撑点,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和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研究。加强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史学科的建设,着力提升国内国际学术声望。加强文学和数学学科建设,高起点建设哲学等基础学科,增加数学、哲学等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大力加强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抓住政策机遇,借势而上力争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抓好增长点,促进新建学科快速发展。大力加强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产业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等学科建设,继续充实和增强其学科团队,快速提升水平,到2020年,争取使这些学科或部分领域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探索建设跨学科研究机制,有重点地支持财经与信息交叉学科的发展。  

——探索创新点,推进学科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根据创建世界一流学科、汇聚杰出学者、培养创新人才、产出学术精品和推进中外学术交流的需要,探索设立若干学科特区,加大投入力度,在人事管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加强跨学科研究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积极在学校层面进行体制机制创新,鼓励不同学院、学科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合作,瞄准学科国际前沿,产出高水平成果。  

——加强专业建设,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一流专业建设。按照专业建设强特色、优势专业求卓越的发展思路,全面提升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和发展竞争力。结合国家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进程,继续完善专业的设置和动态调整机制,适量增加复合型、交叉型专业。做好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的培养方案衔接。继续加强优势和特色专业的创一流建设,发挥特色专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全面带动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新办专业要早准备、高起点建设。参照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按照各专业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我校专业教学质量标准。  

(三)科学研究  

着力实施协同创新战略,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我校在财经科学领域的强大科研能力,努力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国家思想库建设、财经智库建设、财经科学“走出去”等方面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推进协同创新。以“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计划为实验区,深入推进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跨行业实质性协同创新的有效模式。积极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瞄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组建科研团队,开展深入研究,推进理论创新,产生一批精品力作,构建具有世界范围解释力的概念、范式、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传播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瞄准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以高水平有分量科研成果服务国家发展,彰显我校作为国家重要财经智库的作用。  

——创新科研管理机制。创新科研组织机构设置,按照科研发展需要与趋势,按类别整合校内科研组织机构设置。创新支持方式,进一步加强社科基地建设、青年创新团队建设、重大基础理论培育项目建设等工作。创新管理机制,以科研经费来源结构为导向设置和调整科研管理架构。改进经费管理,给予科研人员更多的自主支配科研经费的权利。  

——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研究按照人文、社科、理工等不同学科属性,分类修订科研评价、考核和奖励办法。尊重学科特点,鼓励潜心研究,增加考核周期的弹性,为培育学术大师营造相对宽松的研究环境。科研评价与考核突出质量优先,建立以“代表作”为中心的科研考核制度和同行评价制度,充分利用客观数据,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试点开展国际同行评议制度。  

——大力支持基础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在科研成果奖励、科研项目设置及科研考核评价等方面向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研究倾斜,引导、鼓励和支持基础研究。大力支持和鼓励学术专著出版,力争出版学术专著的数量和质量比“十二五”有显著提升。进一步创新机制,积极支持与促进跨学科研究。加强国际科研合作,通过合作提升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加强科研支撑建设。充分利用我校财经研究优势,重点建设包括“一带一路”财税数据库在内的一批专业特色数据库、战略经济对抗与经济战争模拟仿真实验中心,为“走出去”战略、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定期提供决策建议和战略咨询。  

(四)队伍建设  

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制定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创新人才队伍发展机制、用人制度和薪酬激励制度,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和高素质管理队伍。  

——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与布局。加强对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的研究与分析,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模式,科学核定学科专业的师资规模与结构;通过制定人才发展战略和实施相关人才项目,不断壮大领军人才队伍;建立科学的人才发展激励机制,促进优秀创新人才尽快成长;改善用人条件,完善考核机制,提高海外优秀人才的引进质量,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引导各类优秀人才专心教学、潜心研究,积极参与公共服务,充分施展才华;遵循教师成长规律,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团队,增强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拓宽发展通道,完善人才专业发展制度体系,加强培训,建设一支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专业化管理队伍。  

——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到2020年,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梯队。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在经管法学科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若干学术大师;加快培养和引进达到人文社科类一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标准的学术领军人才;实施“龙马学者”支持计划,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学术视野、具备相当学术实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  

——加强教师以外专业技术队伍和管理职员队伍建设。以规模适度、结构完善、素质提高、能力增强为目标,大力提升队伍的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着力培养一批高级管理、技术人才。优先保障一线教学科研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职员配置。到2020年,教师以外专业技术队伍和管理职员队伍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达到80%以上。  

——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深化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学校主导、学院主体”的原则,努力探索赋予学院权责匹配的人事职权,制定符合学科特区发展需要的人才政策。加大人才工作投入力度,推动我校部分学科尽快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完善长期聘用与短期聘用相结合的用人机制,推动与聘期相结合、与项目相匹配、与团队建设相支撑的教师跨学院流动聘任制度,开展自主设立科研岗位试点。通过灵活的用人方式,进一步引进海外优秀师资。建立分类评价制度,对教学教研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实践教学型等不同类型的人员实行不同的考核评价办法。  

(五)国际化提升  

深入推进国际化战略。实行开放办学,引入教学科研的国际通行标准,建立教学科研国际化平台,全面提升我校的国际影响力。  

——提升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学校继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提升教师和管理队伍的国际化水平。请进来,就是以国际高水平人才引智项目为依托,通过短聘、长聘等多种方式,引进优秀的外籍教师,争取全职与至少教授一门课程的外籍教师人数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10%,且专业分布合理。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的国际化水平。走出去,就是通过多种渠道,支持教职工到海外学习、访学、讲学和研究,提高我校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影响力。  

——提升教学科研的国际化水平。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入教学科研的国际通行标准,有选择的引进国外优秀的精品课程与教材,在具备条件的学科推进专业、课程、项目、管理的国际认证,提高学科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建立国际化教学科研平台,设立国际化教学科研项目,推进与国际知名高校的科研合作,提升我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探索与境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联合建立境外校区、研发基地和培训中心,加强海外孔子学院建设,充分发挥孔子学院在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中的平台作用。  

——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加强国际化项目、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建设全英文授课品牌课程,到2020年,全英文硕士研究生项目达到8个左右;积极推动学生境外学习交流,到2020年,我校签署执行的学生交流项目达到50个,每年出国(境)进行课程学习和学术交流的学生达到500人;全面提升学生外语应用水平,增强学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探索国际小学期制,扩大国际学生规模。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和完善制度安排,多渠道增加来校留学生数量。重点建设国际学生公寓、国际学生服务中心等设施,力争成为来华留学示范高校。改善留学生国别结构,在稳定亚洲国家留学生人数的同时,努力增加非洲、美洲、欧洲国家留学生的学历生和交换生数量。  

(六)社会服务  

充分发挥我校在财经领域的特色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经济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加强社会服务与合作。以服务国家战略、区域发展为己任,通过与各级政府、行业部门、企事业单位共建创新平台、高端智库等合作形式和机构,与地方政府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努力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通过改革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服务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整合继续教育资源,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借力“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渠道,探索整合夜大、函授和网络教育,打造继续教育新品牌,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优质教育服务。提升教育培训服务能力,努力提升“中财培训”品牌的国际化水平;立足“商务部援外培训基地”,继续重点挖掘培训潜力。“十三五”期间,培训学员、国际合作项目、在职高级研修班等规模稳中有升。  

——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提升汇聚高校科研成果服务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学校与政府、业界、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强产业孵化器建设,把北京市级大学科技园建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财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有行业影响力的高端咨询产业基地、财经创业基地、财经创意与技术转移中心,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基地,使大学科技园和金融科技园成为我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主要出口。完善校属企业管理,着力提高校属企业盈利能力与风险防范能力。  

(七)基础能力建设  

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和办学使命,着力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提供一流环境和服务支撑。  

——校区建设。加强两校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2020年初步形成设施一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校园。“十三五”期间,沙河校区规划新建项目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左右,学院南路校区规划新建大学产业园项目建筑面积约 9.58万平方米。  

——图书资料建设。提高经济类文献保障质量和非经济类文献保障水平;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加大外文数据库等学科数字资源的购置力度,完善学科专业主文献库和特色数据库服务,不断提升数字图书馆服务质量;建立和实施学科馆员制度,开展分学科的专业化服务。  

——教研资源建设。以教学云平台为基础,构建虚实有机结合的新型学习空间,实现优质教研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和开放共享,应对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的变化,提供与国际接轨的教研资源,为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加快完善公共教学服务平台,新建互动型、合作型智慧教室,持续提升网络对于各种教学新形态的支撑能力。  

——信息化建设。逐步改善网络基础设施,为师生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提高网络安全保障水平,确保学校信息系统持续运转与核心数据安全。加快推进管理信息化,统筹完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校务信息共享系统、设备设施智能化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管理平台。  

——节约型校园建设。推进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实施学校节能改造工程,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严格落实能源目标、碳排放绩效等考核指标。建设能源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水电气热消耗全面监测。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展绿色教育,推广绿色科技,建设绿色校园。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师生节能减排意识。  

(八)依法治校  

扎实推进依法治校战略。按照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和学校章程,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到2020年建立制度完备、运转高效、管理有序的现代大学制度。  

——加强制度建设。按照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要求,完善顶层设计,深化校内管理机制改革,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制度执行,保障制度落实。  

——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完善学术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对学术事务进行决策、审核、评议的学术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教授在学术组织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各专业委员会在学校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民主办学、依法治校的制度体系,扩大有序参与,加强议事协商,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共事协商委员会、共青团、学生会等在民主决策机制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师生代表参与学校决策的机制。  

——进一步提高学院治理能力。扩大学院在人事、财务、教学、科研等工作中的自主权,明确相应责任;推进和健全学院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  

——发挥理事会在学校办学中的作用。成立中央财经大学理事会,进一步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扩大决策民主,争取社会支持,完善监督机制。  

(九)校园文化建设  

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建设、改革、发展和教育教学全过程。  

——弘扬主旋律。深入宣传大学章程,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全面贯彻学校的办学使命和办学理念,引导全校师生员工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忠诚、团结、求实、创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基本遵循。  

——坚持教学科研为中心的文化导向。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着力维护校园秩序,以人为本营造宁静和谐、崇尚学术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支持师生在学术领域奋力开拓、追求真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加强师德师风和学术道德建设,完善学术诚信机制,提倡静心教学,潜心治学,严谨扎实的学术风气,弘扬优良校风、教风、学风。  

——支持开展学术和社会实践活动。大力支持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等学生课外学术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从事志愿服务,推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定点化、项目化,努力繁荣校园社团文化。进一步丰富校园文体活动,建设高水平的学校体育代表队和学生艺术团。强化面向全校的体育教育、艺术教育、公共卫生与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加强新闻宣传工作。积极开展以“树形象、展风采、聚人心、添力量”为核心内容的对内对外宣传工作,全面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校建设的向心力。建立健全校园媒体管理体制机制,重点做好校报、校园网、新闻网建设,提升英文网站水平,加强学校“两微一端”新媒体建设和运营,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充分融合。  

——加强学校历史、档案的保存与研究工作。校史编写以口述史为主要形式,广泛搜集、挖掘有关史料,继续编修校志,积极推动学科发展史研究,提升校史研究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加强校史馆的建设工作。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加快档案的信息化,提升档案服务能力。  

(十)党的建设  

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学校第六次党代会报告为抓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继续深化作风建设,使党委成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坚强领导。  

——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决策程序和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转的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水平。优化中层领导班子结构,创新和完善中层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注重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管理、敢担当、作风正的干部,加强干部轮岗交流、挂职锻炼及后备干部培养工作。健全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健全综合评价体系,努力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行政干部队伍。  

——加强党的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加强校院两级党的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党总支和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高教师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质量,使全校党的各级组织真正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统筹推进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等工作队伍建设;统筹开展对内对外宣传,突出体制创新、载体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适应互联网新时代,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坚定师生员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加强群团组织建设。加强党委对群团组织和统一战线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切实保持和增强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工会、共青团、学生会、老干部在学校办学中的作用。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实党的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强化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校院两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的工作力度。  

五、支持保障  

(一)强化财力保障  

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十三五”期间,学校通过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预计办学经费达到65.98亿元,为“十三五”规划的落实提供充足的财力保障。  

加强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学校财务管理体系,提升经费管理和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健全科学化、精细化的预算管理机制,加快预算执行,提高资金效益;加强经济活动内部控制建设,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完善财务信息公开制度,不断提高信息公开的质量。  

完善审计监督工作。进一步完善校长领导下的内审工作领导体制,落实预算管理审计工作;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审计整改和责任追究;强化重大项目和经费使用全过程审计;完善学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审计和绩效审计;配合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适时开展专项审计调查。  

(二)强化条件保障  

大力提升后勤服务保障水平。健全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后勤保障服务体系,着力推进标准化学生公寓、标准化食堂和标准化物业服务建设。重点抓好以学生食堂为主的校园餐饮服务,为师生提供优质就餐服务,提升师生满意度。逐步改善住宿条件,推动条件成熟的宿舍区尽快通过标准化学生公寓建设验收。进一步规范物业管理模式,提升校园物业管理服务水平。  

优化整合资源管理。根据教学科研发展需要,进一步对全校教学、科研、行政办公用房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提高利用效率,优先保障一线教师的办公用房。提高校内资源管理精细化水平,建立专业有序、高效规范、资源共享的管理模式。建设满足教职工身心健康需要的教职工活动中心。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基本医疗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改善患者就诊环境,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切实提高医疗健康服务能力,将校医院建成全国高校标准化卫生服务医疗机构。  

建设平安校园。加强安全工作基础建设,创新校园综合管理模式,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重大风险评估决策机制、舆情研判与矛盾排查机制、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理机制,形成校园综合防控体系和平安校园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凝聚校友力量  

凝聚全球校友力量。进一步健全全球校友组织体系,为校友与校友之间、校友与母校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深化校院两级校友工作体制,建立健全校友工作机制,加强校友工作的精细化管理与服务;继续完善校友会刊、校友网站、校友社区、校友微信名片、校友微信公众号等服务平台,打造智能化中财校友服务体系;继续做好校友返校联谊活动,以校友职业发展为核心,创新校友活动方式和服务内容,凝聚校友力量,充分发挥校友引领在校生成长、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助推学生就业和捐资助学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加强学校教育基金会建设。进一步创新工作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加大校内外资源统筹整合力度,搭建高水平大学发展的外部支持体系;创新基金筹集运作模式,搭建互联网筹资平台,完善基金运作机制,激发基金工作的动力和活力。建立健全筹资工作激励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校院两级基金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推动我校社会捐赠来源常态化、持续化,全力支持学校的建设发展。  

(四)保障规划落实  

提高认识。“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是学校“十三五”期间的行动纲领,学校各项工作主要应围绕落实规划展开,为规划落实服务。  

加强领导。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组织、落实、考核和奖惩制度。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定期研究和解决“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各项任务的进展状况和遇到的问题,督促重点工作的推进落实。  

做好资源和制度保障。学校的各项资源分配与规划中各项重要举措的实施相结合,在编制经费预算时,优先保证规划中重点工作的需要;学校的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以及干部教师的评价考核、任用奖励与规划的实施相结合。  

明确责任分工。学校各部门、学院要各司其职、齐心协力,通过部门规划、学院规划等方式分解落实学校总规划,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制定年度计划,加强落实,做好事前评估、督办、考核和奖惩工作。  

及时跟踪评估。学校发展规划部门及时掌握规划建设进展状况,适时组织中期检查评估和重点工作检查评估,确保各项规划任务按照要求高质量顺利推进。  

 

 

 

 

   

     

“十三五”时期,我校面临着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通过实施“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全面提高质量,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落实学校的使命和战略,将使我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队伍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国际化水平、基础能力建设、文化传承创新、党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等各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  

实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前景可期。我们要站在时代前列,清醒地认识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在教育部和北京市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按照深化改革、创新驱动、依法治校的思路,以规划为行动纲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凝聚力量,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全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实现学校办学目标而努力奋斗!  

 

     

2016629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