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简本)

发布日期:2014-07-01 浏览次数:
前 言

中央财经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举办的第一所新型财经院校,在5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得到了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及教育部、财政部领导的特别关怀和支持。1949年11月6日学校成立时的校名为中央税务学校,在此基础上,1951年成立中央财政学院。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时,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的财经系科与中央财政学院合并,成立中央财经学院,直属高教部领导。1953年成立中央财政干部学校,由财政部领导,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急需的财经管理干部。1958年,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干部学校合并,成立中央财政金融干部学校,由财政部、人民银行总行领导。1960年,国务院决定学校在为国家培养财经管理干部的同时,恢复国民学历教育,成立中央财政金融学院,隶属关系不变(“文革”后改为财政部一家领导)。199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中央财经大学,2000年2月独立建制划归教育部管理。     

经过50多年艰难曲折的发展,学校的教育事业不断壮大。目前,学校设有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金融学院、会计学院、经济学院、商学院、信息学院、法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等8个学院,保险系、投资经济系、外系、社会学系、经济数学系、体育经济与管理系等6个独立建制系,以及研究生部、MBA教育中心、中国精算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财经研究中心(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财经研究所和继续教育学院。学科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等5个门类,12个一级学科。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级研究基地和省部级研究基地各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1个,二级学科博士专业点15个,二级学科硕士专业点31个,本科专业31个,共有各类在校学生14,600余人。     

在5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学科特色,一直是我国财经教育的代表性学校和国家经济政策、法规的研究中心,参与国家的经济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工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令社会各界瞩目的成就,成为我国培养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被誉为“中国财经管理专家的摇篮”。     

21世纪,世界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愈加激烈,在国际竞争中争取有利的地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任务。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力的竞争已经成为知识、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其基础就是教育的竞争。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的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此,党和国家将发展教育置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面对这样一个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加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迎接挑战,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和高等教育做出新的贡献,必然成为我校面临的重要任务。     

办学的指导思想、学校的准确定位、发展的宏观战略,决定着学校前进的方向和发展道路。回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关键时刻办学思路的创新决定着这些学校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跨越式发展。为此,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部各项教育发展规划、行动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等文件精神为指导,学校制定《中央财经大学战略发展规划》,以此作为我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方案。本规划主要用于学校2005年至2020年的发展,重点放在2005年至2010年间的近期规划,同时做好到2020年的中期规划和兼顾到本世纪中叶的学校发展远景展望。     

一、学校建设与发展现状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校已经成为一所以本科教育为基础,拥有相当规模的研究生教育,以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为主干、同时发展法、文、理科等多种学科,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特别是最近几年,学校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高,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校园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 办学规模稳步增长,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     

党的十六大给我国教育战线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作为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体系,包括了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等三个层次和全日制教育、继续教育等两个系列。几年来,学校在这些层次和系列上都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全日制教育系列已经建立了从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的各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设立了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开办了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教育。继续教育系列开办了本科、专升本和专科三个层次的学历教育,举办了在职人员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和各类研修班、短训班。各层次、各系列的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效益。     

(二)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学科体系更加完善,特色鲜明     

2001年以来,学校的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以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为特色,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和理学等五大学科门类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架构,建成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基础、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适度发展的完整的学科教育体系。     

(三)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层次结构日趋合理     

近年来,学校一直坚持以人为本,下大力气狠抓队伍建设。积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通过岗前培训、在职进修、在职攻读学位等形式,加强了对教师的知识更新和业务培养;进一步规范了选拔和培养(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制度,定期举行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实现教师教学评估制度化,使得教师队伍总体素质有较大提高,人员结构逐步得到改善;学术梯队建设取得成绩。目前,我校已拥有一支学历、职称、年龄和学缘结构比较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并拥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学者和专家。一位教授当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首届委员;一位教授获国家首届高校名师奖,其主讲的《货币银行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一位教师获得2002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CCTV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妇女》时代人物”等荣誉称号并获2003年“五一”劳动奖章。     

(四)科研工作和对外交流不断加强     

我校的科研工作以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提供知识贡献为目标,以为学科建设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为重点,坚持以原创性研究和重大应用性项目研究为引导方向,科研管理工作逐步走向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学校积极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韩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国以及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多所大学和其他组织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五)有效提高管理队伍水平,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学校十分重视干部的选拔任用和对干部的教育培养,工作的整体性较强。经过五轮人事制度改革,干部管理体制日趋完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基本形成。     

(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多年来,学校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着重从三个方面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第一,以文明校园建设工作为主线,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第二,结合师生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开展了一系列精神文明建设主题活动。     

第三,努力发挥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辐射作用,为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     

(七)教学基础设施得到切实改善,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1年以来,学校共投入教学设备购置费约1,300万元,其中购置教学科研仪器980万元;购置中外文图书210.95万元,新增图书近8.5万册。近几年,学校先后共投入基建项目1.1亿元,新增建筑面积2.72万平方米。     

学校目前占地总面积为345亩。其中,校本部208亩,清河分部36亩,西山分部101亩。固定资产总值30,600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价值2,633万元,图书馆藏书70多万册,拥有了较为完备的现代化高等教育所必需的教学仪器设备。     

二、形势与任务     

当今世界,“教育”已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人们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中和在为建设未来而赋予青年一代以新技能、知识、思想及精神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日益提高。为此,各国政府都把重视教育、发展教育作为21世纪的基本国策。在此背景下,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极为有利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我校来说,在今后的10—15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内,将进入一个大有可为的战略发展阶段。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分析我国现代化建设大局、准确把握时代发展潮流。     

(一)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是全民素质的竞争。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发展终身教育,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革命性影响,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     

(二)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既是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历史性要求,也是为高等教育实现新跨越提供的新机遇。     

社会经济的巨大需求,是高等教育实现新跨越的动力基础。从人口统计数字来看,我国到2010年前后,普通高考的报名人数将持续快速增长。高等教育将处于“超负荷”的状态运行。在现有的高等教育格局下,大学的办学规模将保持稳中有扩的态势。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社会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心理预期正在发生变化。对更高水平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创办一流大学,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三)学校的任务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校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科研水平以及办学条件等诸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加强:     

1.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水平和社会影响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校虽然在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具有鲜明的特色,但学校整体优势还不是非常突出,特别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并且具备一定国际影响的学科专业较少。整体学科架构还较为单薄,学科体系仍须尽快完善,优势学科的地位还须巩固,博士和硕士学科点、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的数量还需增加。科研成果在数量增长的同时,科研精品和成果推广还要加强。    

2.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尚需进一步改革     

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趋势更加突出,更加强调人才知识结构的复合型和应用型,强调人才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人的发展和人文素质,这就要求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能够很好、更主动地适应这些变化。学校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应作进一步的改革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做进一步改进,如:突破经济学、管理学及其二级学科间限制,以学院为基础招生,按大类培养,构建新型通识类课程结构,建设通用类基础课程,精选优化专业课,增开选修课,加强研究型学习训练和自学时间,逐步形成第二学位制、双语教学、国际合作培养、硕-博连读、三学期制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和手段。在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和丰富第二课堂的内容与形式,营造良好的学术与人文校园文化,形成有效的显、潜课程构架,创建比较完善的素质教育教学体系。     

3.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对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我校师资队伍的数量以及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较为合理,整体素质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的提高、特别是知识更新速度和科技发展速度的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任务仍很艰巨。教师队伍中顶尖级、高层次、有影响的专家学者还不够多,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在国内被公认的杰出人才数量偏少,高级职称人员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所占比重还不是很高,吸引国内外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优秀人才的内外部条件较差,对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力度还须加强,青年教师的成长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等等。     

4.教学、科研和生活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     

近年来,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努力,我校的教学、科研和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长期以来,我校办学空间与办学规模不相适应的状况,直接影响了教学、科研和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教学、科研与管理的现代化程度低,校园网建设与利用不够,教职工尤其使青年教职工的待遇有待提高,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加以解决。特别是制约学校发展的办学经费紧张的矛盾,虽然学校多方努力积极开拓筹资渠道,但一直没能得到根本性解决,尤其是新校区建设开始后,所需的巨额资金将使学校的办学经费更显紧张。     

 

三、指导思想、基本定位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制定本规划遵循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人才强国”战略,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教育部各项战略规划等有关文件的要求,以人为本,强化特色,开拓创新、与时俱进,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转变观念入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核心,盯住学科前沿和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推动若干学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不断增强办学活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的全面提高,实现江泽民同志的题词要求:努力办好中央财经大学,为现代化建设输送高质量的管理人才。     

(二)基本定位     

学校发展的基本定位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将中央财经大学办成一所有特色、多科性、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     

(三)战略目标     

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注重大学的人文精神与大学社会功能的和谐统一,把学校建成以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为主,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哲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有特色、多科性、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     

四、战略发展任务     

(一)人才培养     

培养和造就具有丰富创新能力和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是一流大学的使命。为完成这一使命,规划期内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是:扩大人才培养规模,调整人才培养层次,改善人才培养结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二)学科建设

学科水平是高等学校质量和水平的主要标志,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就是要建设一流的学科。我们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都是以学科为基础进行的。因此,在学校的整体建设中要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带动学校其他各方面工作的开展。作为具有先进水平的一流学科,应该具有一流的学科方向,拥有一流的学科队伍,建设一流的学科基地。因而,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凝炼学科方向,就是对学科的发展方向进行凝聚和锤炼,使学科结构更加优化,定位更加准确,重点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因此,在学科建设中,一是要充分预见到学科发展的趋势,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和重大生产和社会实践问题,体现前瞻性;二是要切实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体现可能性;三是要突破原有学科界限,通过大力推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培养新的学科增长点,体现创新性。重点学科的建设一定要以国际水平为参照系,通过每一期的建设,不断取得有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以此带动学科建设的全面推进。     

(三)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人才汇聚的战略高地,承担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汇聚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任,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和使命。兴校强校,决定的因素是人才。人才的问题始终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头等大事。学校实现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最现实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和方法,就是千方百计培养、吸引、用好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要以超常规的热情、超常规的努力、超常规的举措来抓人才。     

(四)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对于研究型大学,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一样是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同时,一流的科研成果,也是一流学科不可缺少的标志之一。在战略目标的第一阶段,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以团队攻关为主要方式,以解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目标,取得标志性科研成果,保证第一阶段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五)对外交流     

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不断提高国际知名度和提升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强化国际化开放办学理念,不断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和渠道,尤其是与国外知名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与交流、师资引进与培养等方面积极地、全方位地对外开放。争取与国外知名大学、学术机构、金融部门和工商企业开展范围广泛、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获取更多办学资源,提升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水平,使学校成为国际学术交流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     

(六)经费筹措     

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如何确保经费的持续增长来支持学校的发展是学校面临的一个突出困难。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多渠道开辟资金来源。     

(七)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动力,通过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转换机制为核心,逐步建立和完善能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约束机制和考评机制,促进学校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切实增强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办学活力,保证学校整体办学目标的实现。     

(八)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凝炼和塑造大学精神也是学校建设的重要任务。21世纪的大学精神就其核心要素而言,包括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自由民主的人文精神,开放兼容的认同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隆法明德的治校精神。在总体战略目标的第一阶段,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以教师的师德建设、干部的作风建设和学生的学风建设为主要内容,构建先进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协调发展的,具有高尚的文明风气和浓郁的学习风气的校园文化格局;不断完善包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教育思想、治学理念以及优良的教风、学风和校风等诸因素在内的中财精神体系;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网络和高度重视、积极参与、齐心协力、持之以恒、共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局面。在思想理论建设、道德建设、民主法制建设诸方面均取得明显成果。     

(九)党的建设     

实现学校的总体战略发展目标,党的建设使关键。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组织在广大师生中凝聚力和号召力,形成推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思想保证。     

(十)办学条件建设     

一流的学校必须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根据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在第一阶段内,学校的办学条件将实现重大转变,到2010年,整个办学条件和公共服务系统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五、结束语     

本规划描绘了我校建校60周年、70周年和100周年时的美好蓝图,是指导我校在未来五十年内建设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所确立的指导思想、基本定位和战略目标明确了学校的前进方向,所制定的发展战略任务指出了学校的发展道路。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完成发展战略任务、实现发展战略目标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因此,规划的实施需要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院系和各部门协调配合、共同贯彻和落实。这就要求各单位必须从大局出发,服从学校整体的规划安排,妥善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根据自身的实际,做好自身的规划工作,贯彻落实好本规划。同时,我们还必须动员全校的师生员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校内外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中央财经大学经历了50多年的辉煌历程,今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全体师生员工要树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紧紧抓住新的发展机遇,乘势而上,团结一致,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为全面实现战略规划提出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附表略)